沁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时间:2023-10-11 来源:自然资源局

   

为科学有效地做好沁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沁阳市发展实际,制定《沁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焦作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5年)》《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规划文件。

《规划》中所称“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规划》适用范围为沁阳市所辖行政区区域,是“十四五”期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

《规划》编制基准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

(一)地质灾害现状

沁阳市隶属河南省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貌类型以低山和平原为主,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地质灾害发生受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明显,汛期地质灾害易发,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于辖区北部山区。

截至2020年底,全市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19处,其中滑坡2处、崩塌12处、泥石流5处。2023年新增地质灾害隐患2处,现全市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1处,险情等级大型1处,中型3处,小型17处,受地质灾害影响的人口18户约159人,威胁财产约7968万元。

(二)上轮规划(2009-2020年)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

《沁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沁阳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取得了显著成效。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认真落实各部门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先后成立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通过编制地质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制定并完善了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值守、巡查排查、预警预报、信息速报等制度,地质灾害防治机制趋于完善。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成绩显著。开展了沁阳市1:5万地质灾害详查(2015年)工作,基本掌握了全市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和分布特征,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建立了全市地质灾害数据库,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设的重要工程、居民点、集镇规划区、新社区或新农村建设场地选址严格实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持续开展了沁阳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年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工作。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高。落实监测和预警人员,制作并设立警示标志,划定威胁对象和撤离路线,明确预警和报灾方式,每年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200余份,依托全省和焦作市的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累计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20余次,健全“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将防灾责任落实到了最基层的操作层面上。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成效明显。2009-2020年间,沁阳市实施了焦作市S238(K0+000-K20+000)段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有效消除了沿线地质灾害风险隐患,保障了沿线车辆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避险能力大幅度提升。汛前,组织沿山各乡(镇)政府、相关部门等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专项行动,针对各隐患点制定出台了具体的防灾预案,明确了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避灾场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定期对基层工作人员和地灾监测员进行了轮训,2009-2020年间,累计举办各类应急避险演练20余场,培训人员约0.12万人次。

(三)“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风险底数掌握精度不够。沁阳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一带,强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和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有加强趋势,加大了地质灾害的防治难度。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大部分被掌握,尚有部分地质灾害隐患认识不清,亟需通过高精度调查和评价,进一步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底数。

监测能力与预警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主要依靠群测群防员小范围进行监测预警,自动化程度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专业监测相对滞后,监测预警覆盖面和精准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市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尚处于初级阶段,亟需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信息传输时效性和预报精准度。

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依然繁重。全市现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1处,防治任务难度相对较大,地质灾害防治支撑能力薄弱,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不足,地质灾害防治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人员、群测群防员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有待提升。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引发地质灾害的概率进一步增加,人为不可控因素增加,地质灾害风险持续高位运行,防范应对更为复杂,“预案外”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生率可能居高不下,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快速响应能力有待提升。

 

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服务“一核两廊、四带多点”空间发展格局实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建设更加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四大体系,落实群测群防全覆盖措施,强化分级防治责任和分类负责机制,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能力建设,稳步提升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生活生产安全,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把当前和未来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或威胁的人类经济活动聚集地作为规划防治重点,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明确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强化政府组织领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切实减少地质灾害危害。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风险管控。推进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科学运用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手段,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主,有效规避地质灾害风险,不断增强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突出重点、强化实施。深入研究重大问题,筛选研究重大项目,对标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提出规划期内的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重大项目。

统筹衔接、科学规划。注重规划衔接协调,积极做好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以及上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对口衔接,形成编制合力,确保规划“一盘棋”。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通过持续推进和完善沁阳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防治能力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消除或减少地质灾害隐患点5处,受威胁人口减少不少于80人,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灾害风险转变。

——构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格局。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普查)工作,实现地质灾害 “三查”专业化;

——提升地质灾害监测能力与预警水平。初步建成新型高效的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网络,新增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设备,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体系,掌握高风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动态化,显著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和防治管理支撑能力。

——持续推进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利用财政资金等,完成3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高风险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显著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建立智能化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实施智能化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和应急调查监测装备能力,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过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加大基层宣传培训力度,重视应急避险演练和部门信息共享,形成互联互通、部门协作、共防共治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提高全民防灾减灾能力。

专栏一 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目标

备注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与应急调查

km2/

45.29

重点调查区

2、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

km2

594.91


3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km2

594.91


4地质灾害风险普查

km2

594.91


 

监测预警

5、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平台

1


6、崩塌、滑坡监测设备

2


综合治理

7、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

3



8、地灾工程治理累计减少威胁人数

80


 

防治能力

9、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培训

/

1


10、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演练

/

1


11、易发区内宣传培训

/

2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及防治分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依据全市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结合气象、水文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影响因素,沁阳市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170.6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8.69%,地质灾害非易发区面积约424.2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71.31%。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的河流、沟谷及公路两侧,面积17.91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01%,发育有1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占地质灾害总数的57.14%,其中崩塌10处,滑坡2处。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该区主要分布在紫陵镇、西向镇、西万镇和常平乡的北部山区,面积92.0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5.47%,发育有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3.81%,其中崩塌4处,泥石流1处。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该区主要分布在紫陵镇北部、西向镇北部和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段,面积60.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0.20%,发育有4处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9.05%。

地质灾害非易发区:该区主要分布在紫陵镇、西向镇、西万镇、山王庄镇中南部及北部山区五乡(镇)以南平原区域,面积约424.24平方千米,占工作区总面积的71.31%。

(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依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地质环境背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重要工程建设布局等要素,将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3个大区和8个亚区,地质灾害防治总面积594.91平方千米。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面积32.2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5.4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面积72.95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2.26%;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面积489.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82.31%。

神农山重点防治区(Ⅰ-1):主要分布在紫陵镇神农山景区、紫陵村和赵寨村,分布面积4.21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0.71%。发育有3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占现状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14.29%,潜在威胁人数7人,潜在威胁财产504万元,主要采取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等防治措施。

常平乡窑头—老马岭重点防治区(Ⅰ-2):主要分布在常平乡窑头村、杨河村、煤窑庄村、张老湾村、老马岭村、前和湾村及西万镇西万村北部、山王庄镇盆窑村北部,分布面积25.2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4.24%。发育有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占现状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42.86%;其中,崩塌6处,滑坡2处,泥石流1处,潜在威胁人数49人,潜在威胁财产1253万元,主要采取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等防治措施。

丹河沿线常平乡山路平—杨庄河重点防治区(Ⅰ-3):主要分布在常平乡杨庄河村、九渡村和山路平村,分布面积2.81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0.47%。发育有4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占现状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19.05%,潜在威胁人数18人,潜在威胁财产95万元,主要采取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等防治措施。

紫陵镇东北—西向镇东北次重点防治区(Ⅱ-1):主要分布在紫陵镇紫陵村、西紫陵村、宋寨村、赵寨村和西向镇行口村,分布面积21.3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59%。发育有1处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占现状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4.76%,潜在威胁人数10人,潜在威胁财产871万元,主要采取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等防治措施。

西万镇北—山王庄镇北次重点防治区(Ⅱ-2):主要分布在西万镇西万村北部、校尉营村北部和西向镇虎村东部及山王庄镇张坡村、陈庄村,分布面积19.9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55%。发育有2处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占现状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9.52%,潜在威胁人数65人,潜在威胁财产5160万元,主要采取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清渣排导等防治措施。

常平乡中东部次重点防治区(Ⅱ-3):主要分布在常平乡常平村、山路平村、九渡村和杨庄河村,分布面积31.65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5.32%。发育有1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占现状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4.76%,潜在威胁人数2人,潜在威胁财产25万元,主要采取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等防治措施。

沁阳市西北部低山和中南部平原一般防治区(Ⅲ-1):主要分布在紫陵镇、西向镇北部低山及沁阳市中南部平原区,分布面积476.9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80.17%。发育有1处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占现状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4.76%,潜在威胁人数8人,潜在威胁财产60万元,主要采取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清渣排导等防治措施。

沁阳市东北部低山一般防治区(Ⅲ-2):主要分布在常平乡北部,分布面积12.7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14%,此区域人员稀少,几乎无人员聚集地,尚未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一)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程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与应急调查。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三查”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覆盖面积170.67平方千米,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动态更新管理。相关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对其所负责的领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制定汛期预案,完善应急调查机制,为灾后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开展沁阳市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完成调查评价面积594.91平方千米、1:1万遥感解译面积594.91平方千米,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数据库,提出风险管控对策建议,为防灾减灾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等提供基础依据。

专栏二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部署

01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覆盖面积170.67km2

02  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2023年前,完成调查评价面积594.91km2 1:1万遥感解译面积594.91km2。摸清沁阳市地质灾害底数,明确责任主体,查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地质灾害成灾模式,进行不同层次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数据库。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

巩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第一道防线”作用,夯实群测群防基础,确保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加强群测群防员遴选和激励机制,要定期对群测群防员进行专业培训,并配备简易、标准化的监测、报警设备。提高识灾、观测、辨灾、处置、自救、互救能力,健全群测群防资金保障机制和成功避险奖励机制,持续提升群测群防管理水平。

专业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广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设备,推进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建设。在高风险区孕灾地质条件大的地段加强监测,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分析,提高预警预报能力,为应急避险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平台建设。建设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平台,实现重点地区、关键时段预警预报全覆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及时将预警信息发布到各成员单位、各级防灾责任人、受威胁对象,实现信息到乡、到村、到户、到人,不断提高预警成功率,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以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

专栏三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部署

01  普适型监测点网建设

在神农山风景区始祖峰崩塌隐患点、老马岭滑坡隐患点各安装 1 套普适型监测设备。

02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建设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平台,逐步完善沁阳市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不断提高预警成功率。

(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坚持以突出地质灾害问题及迫切综合防治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轻重缓急,根据地质灾害险情、潜在威胁大小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拟在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分别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专栏四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部署

01  工程治理

2021-2025年间,计划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3项,分别为沁阳市西万镇龙门河泥石流治理工程,总投资746.2万元、拟申请省级财政资金;焦作市S104郑沁线(K96+508-K111+365)段灾害防治工程,总投资471万元,拟申请省级财政资金;沁阳市常平乡杨庄河滑坡前缘支护工程,总投资100万元,拟申请县级财政资金。承担综合治理项目的建设单位必须具有相应地质灾害防治资质。

(四)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增强突发地质灾害响应能力。多部门联动防灾,加强自然资源、应急、交通、水利、住建、气象、消防等部门间信息共享、协同配合,开展各部门综合联动训练、演练,提升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快速响应能力。

强化基层防灾能力建设。常态化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和应急避险演练,支持各相关部门、专业学会、科研院校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业务管理、专业技术培训、防治技术推广与交流。增强群众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让群众对地质灾害预警信号、撤离疏散路线和安全地点熟记于心,切实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专栏五 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作部署

01  宣传培训演练

计划每年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应急演练不少于1次,每年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有关防治人员开展不少于1次防灾知识培训,每年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宣传培训不少于2次。

02  技术装备现代化

规划期内,拟对调查监测设备、应急指挥通信系统、抢险救灾装备进行补充和升级改造,及时引进卫星电话、智能无人应急救援等现代化装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防治责任

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作用,统筹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持续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沿山乡镇、住建、应急、水利、交通、教体、气象、公路、文广旅、融媒体、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协同配合和政策衔接,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推进本规划顺利实施。

(二)完善制度体系,强化管理监督

认真贯彻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坚持实行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度;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台账,使防灾责任制贯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过程,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充分利用专业技术队伍的优势,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和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

(三)重视隐患排查,提高预警水平

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及专职监测制度,坚持地质灾害隐患“动态排查、动态核实、动态监测、动态管理”的原则,迅速开展排查、核查销号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御应急预案,使预案更具有操作性;各部门按“属地管理、行业管理”的原则,各司其职,协同作战,进一步完善防灾联动体系,严格落实24小时专人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并及时收集和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实现早知道、早部署、早避让。

(四)加强资金保障,完善筹措机制

建立政府、社会和责任者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市政府将根据项目资金筹措方案和已确定的防治目标任务,加强资金整合,多渠道筹措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把地质灾害的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与乡村振兴、土地整治、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等相关工作紧密结合和融合起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

(五)推进科技应用,加强宣传引导

鼓励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培训与教育,适时开展防灾避险技能演练,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配备必要的新设备,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效率。积极推进地质灾害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规范化,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

充分利用电视、电台、网络等各种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和公益活动,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加深群众特别是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的良好氛围。


附表1  沁阳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

序号

编号

名称

坐标

人数

威胁财产万)

险情等级

X

Y

1

BT001

神农山始祖峰崩塌

3899176

391313

3

500

中型

2

BT002

神农山风雨石崩塌

3899233

390894

2

2

小型

3

BT003

舍身台崩塌

3899319

390309

2

2

小型

4

BT004

X040窑西线k7崩塌点

3900169

399451

2

15

小型

5

BT005

常平乡窑头村西800窑西线崩塌

3900989

398135

2

15

小型

6

BT006

常平乡S104k109+400处崩塌

3902989

402591

2

25

小型

7

BT007

常平乡S236k4处崩塌

3901119

403054

2

15

小型

8

BT008

湾村西崩塌

3901545

403875

2

15

小型

9

BT009

常平乡S104k100+300处崩塌

3899872

405377

2

15

小型

10

BT010

常平乡杨庄河小学东山崩塌

3905667

408900

2

25

小型

11

BT011

常平乡杨庄河河桥右岸崩塌

3905870

408772

12

35

小型

12

BT012

丹河右岸八渡村宋寨崩塌

3903549

406393

2

15

小型

13

BT013

丹河右岸大华寺南150米崩塌

3902264

407477

2

20

小型

14

BT014

煤窑庄村崩塌

3899043

400864

15

20

小型

15

HP001

老马岭滑坡

3899596

405476

12

108

小型

16

HP002

常平乡窑头村北部滑坡

3901212

398876

2

50

小型

17

NSL001

寺河沟泥石流

3898185

403426

10

1000

中型

18

NSL002

丹河泥石流

3897580

408669

10

50

小型

19

NSL003

龙门河泥石流

3896870

401497

55

5110

大型

20

NSL004

仙神河泥石流

3897300

388848

10

871

中型

21

NSL005

逍遥河泥石流

3897760

396594

8

60

小型




附表2  沁阳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表

易发等级

面积(km2

占比

范围及特征

地灾害隐患

高易发区

17.91

3.01%

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的河流、沟谷及公路两侧,占工作区总面积的3.01%,地形切割大,工程地质岩组以低山区坚硬厚层状碳酸盐岩组和低山区薄-中厚层状碎屑岩组为主。

12处地灾隐患点,其中崩塌10处,滑坡2

中易发区

92.06

15.47%

主要分布在紫陵镇、西向镇、西万镇和常平乡的北部山区,占工作区总面积的15.47%,地形切割大,工程地质岩组以低山区坚硬厚层状碳酸盐岩组和低山区薄-中厚层状碎屑岩组为主。

5处地灾隐患点,其中崩塌4处、泥石流1

低易发区

60.70

10.20%

主要分布在紫陵镇北部、西向镇北部和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段,占工作区面积的10.20%,工程地质岩组以低山区坚硬厚层状碳酸盐岩组为主。

4处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

非易发区

424.24

71.31%

主要分布在紫陵镇、西向镇、西万镇、山王庄镇中南部及以南区域,占工作区面积的71.31%,地貌以山前冲洪积平原为主,岩土体主要以冲积扇区粘土、卵砾石多层土体及冲积平原区粘土、砂土多层土体为主。

-


594.91

100.00%







附表3  沁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表

防治区

面积

km2

亚区名称及代号

面积

km2

涉及乡镇

防治任务

重点

防治区(

 

32.26

神农山重点防治区(Ⅰ-1

4.21

紫陵镇紫陵村、赵寨村和神农山景区

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

常平乡窑头老马岭重点防治区(Ⅰ-2

25.24

常平乡窑头村、杨河村、煤窑庄村、张老湾村、老马岭村、前和湾村及西万镇西万村北部、山王庄镇盆窑村北部

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

丹河沿线常平乡山路平杨庄河重点防治区(Ⅰ-3

2.81

常平乡杨庄河村、九渡村、山路平村

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

次重点防治区(

 

72.95

紫陵镇东北西向镇东北次重点防治区(Ⅱ-1

21.36

紫陵镇紫陵村、西紫陵村、宋寨村赵寨村和西向镇行口村

监测预警、群测群防

西万镇北山王庄北次重点防治区(Ⅱ-2

19.94

西万镇西万村北部、校尉营村北部和西向镇虎村东部及山王庄镇张坡村、陈庄村

监测预警、群测群防

常平乡中东部次重点防治区(Ⅱ-3

31.65

常平乡常平村、山路平村、九渡村和杨庄河村

监测预警、群测群防

一般

防治区(

 

489.70

沁阳市西北部低山和中南部平原一般防治区(Ⅲ-1

476.96

紫陵镇和西向镇北部低山以及沁阳市中南部平原区

群测群防

沁阳市东北部低山一般防治区(Ⅲ-2

12.74

常平乡北部

群测群防

 

 

附表4  沁阳市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十四五工作部署

序号

项目名称

资金来源

拟实施时间

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普查



1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拟申请县财政资金

2020~2025

2

河南省沁阳市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普查)评价

拟申请省财政资金

2023年前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1

地质灾害普适应型监测点

拟申请县财政资金

2025年前

2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平台建设

拟申请县财政资金

2025年前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1

沁阳市常平乡杨庄河滑坡前缘支护工程(ZL-1

拟申请县财政资金

2023年前

2

沁阳市西万镇龙门河泥石流治理工程(ZL-2

拟申请省财政资金

2025年前

4

焦作市S104郑沁线(K96+508-K111+365)段灾害防治工程(ZL-3

拟申请省财政资金

2023年前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能力提升



1

开展地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及组织应急演练

拟申请县财政资金

2020~2025

2

技术装备升级改造、救援应急装备补充

拟申请县财政资金

202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