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2010年)

时间:2006-02-21 来源:发改委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意义重大。根据国家、省和焦作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制定的《沁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作为今后五年指导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篇   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带动、开放带动战略,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整体上实现了“十五”计划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3.1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7.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3亿元,年均增长29.7%。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形成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林果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培育了电动车、汽车零部件、钢铁、化工等一批新兴支柱产业,传统产业产品链条逐步拉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8%。以神农山风景区为龙头的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综合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流行业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等稳步发展,服务业逐步成为增加就业、扩大消费的主要途径,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14.2∶51.4∶34.4调整为2005年的7.8∶62.6∶29.6。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8.9亿元,年均增长46.7%。建成1000万元以上大项目70余个,完成了粮食储备库、60万吨连铸连轧钢铁、100万套电动自行车轮毂和50万套摩托车轮毂、农网改造、城网改造、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人畜饮水工程等项目,建成了紫黄路、尚伏路、沁五路、云崇路、青神路等地方道路,能源、交通、水利等投资力度加大,经济发展后劲增强。2×13.5万千瓦机组、年产50吨高纯二氯硅烷、年产180万套汽车配件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服务功能日益增强,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由2000年的11.4平方公里扩展到15.9平方公里,建成了亿万饭店、商业大厦、时代休闲购物广场、商业步行街、神农山大酒店等,改造了怀府路、河内路、外商街、天鹅湖等城市主干道及园林绿化工程,城市环境进一步美化。西向、西万等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2005年,城镇化率达到41.6%。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国有企业、粮食流通、行政审批等改革进展顺利。农业税费改革和粮食直补政策全面落实,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开放带动战略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 5年累计引进市外资金46.8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4384万美元;外贸出口累计完成7166万美元,年均增长30.8%。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了传染病区、疾病控制中心等项目,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以养老、医疗等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乡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25.6元,“十五”年均增长16.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70元,“十五”年均增长8%。

 “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使全市经济跃上新台阶,进入了全面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优势和机遇

 优势。我市地处亚欧大陆桥所属的“郑洛焦”的金三角带,焦枝、侯月铁路在境内交汇,太洛、焦克、紫黄公路和新济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北与山西晋城接壤,是晋煤外运的咽喉要道,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拥有铝钒土、铁、锂、白云石等20多种矿产资源,是河南省矿藏密集地带之一。有沁河、蟒河、丹河等5条河流,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太行山天然汇水盆地。得天独厚的太行山前坡地已规划为沁北工业集聚区,成为加快发展的平台。玻璃钢、皮革、造纸机械等产业在全国享有盛誉,“四大怀药”享誉中外。旅游资源丰富,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是全省26个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县(市)、35个扩权县(市)之一和对外开放重点县(市)。这些优势,为沁阳市“十一五”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遇。未来15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我市工业基础较好,随着结构的优化升级,工业发展空间广阔。产业梯度转移的加快,有利于我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新焦济南太行山产业发展带,将促进我市机械制造、铝电、制革、材料工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扩权县,我市享有省政府赋予的管理权限,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加快经济发展。

第二节 问题和挑战

 问题。传统产业亟待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份额偏低,高素质人才缺乏;新兴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发展中加以重视,认真解决。

 挑战。各地竞相加快发展,我市面临着与东部地区、省内先进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及被其他县市赶超的双重压力。

 因此,“十一五”时期既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是大有作为期,必须紧抓机遇,迎接挑战,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实现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

第三章  发展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继续坚持“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打好“经济牌、城市牌、旅游牌”的发展措施不动摇,坚持建设“富裕沁阳、文明沁阳、和谐沁阳”的发展目标不动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兴工业基地、商贸流通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把沁阳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和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城市,成为中原城市群重要的支撑点。

第四章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更加和谐。

宏观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7亿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86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19%,力争达到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

 结构调整主要预期目标:“十一五”末,三次产业比例演进为5∶67∶28;非公有制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85%;非农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城镇化率达到50%。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预期目标:5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年均增长21%。2010年,新增和改造干线、县道、乡道330公里,改建村道460公里。城镇供排水、供气、供热和治理污染等基础设施满足发展需要。

人民生活主要预期目标: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40元,年均增长1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830元,年均增长8%以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0%和33%,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4岁以上。

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研究与开发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以上;实现农村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力争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可持续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增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十五”末降低20%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第二篇  产业发展

加快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服务业,促使经济增长逐步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升级带动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章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立足产业基础,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名牌为载体,拉长产业链,培育大型企业和产业集群,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36亿元,年均增长1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8亿元,增长19.5%。

第一节 工业布局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定位、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原则,引导企业、项目向“一区一带两园”集聚。

沁北工业集聚区。利用太行山前坡地,以焦克路为轴线,依托西万、西向、紫陵三镇工业基础,积极推进昊华化工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以电力、冶金、建材、煤炭、矿产开发为主的循环经济。

重点建设以年产40万吨离子膜烧碱和40万吨聚氯乙烯树脂为龙头,以电力能源、精细化工,产品延伸,废渣综合利用为配套的昊华化工工业园区。

机械制造产业带。以沁伏路为轴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整合机械加工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园。城区东南,以东环路、工业路、长城路为轴线,集中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电动车产业园。以柏香镇为重点,发展电动自行车配件及整车生产。

 第二节 培育新兴产业,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支持有比较优势、增长潜力大的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电动车产业。依托现有基础,通过项目招商,加大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力度,逐步形成集产品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及产品回收为一体的产业链。在稳步发展电动车生产的同时,延长产业链条,研发生产高尔夫球车、观光旅游车。重点建设年产90万辆电动车整车组装、90万套轮毂式电机、90万套电动车配件、90万套电动车充电器和控制器项目。2010年,电动车产量达到100万辆,电动车产业综合收入80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10%左右,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全国重要的电动车生产基地。

化工工业。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开发精细化工产品,重点发展高档催化剂、胶粘剂、高档环保型涂料等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重点支持超细碳酸钙、浓硝酸、离子膜烧碱、PVC树脂、硅铝酸钠助洗剂、癸酸钴、聚酰亚胺树脂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电力工业。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先发展煤电,加快发展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形成稳定、经济、清洁的电源结构。重点建设4×100万千瓦发电机组一期工程、2×13.5万千瓦热电机组、10万千瓦风力发电、2.5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使沁阳成为豫北重要的电力基地。

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强与汽车整车生产厂家的协作,不断开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依托星博公司、沁菱公司、曲轴厂等企业,发展重点产品,形成产业的特色优势,同时引导玻璃钢、机械加工、皮革等产业开发汽车配件(饰),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体系。支持年产3万套汽车空调外壳、10万套汽车配件等项目建设。2010年,汽车零部件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左右。

农副产品加工业。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加快新产品开发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展绿色食品。重点建设麦研公司年加工15万吨等级面粉生产线、20万吨食用油、4万吨低温低速营养挂面生产线、10万吨精饲料生产线,粮库淀粉厂年产5万吨变性淀粉、4000吨麦芽低聚糖系列产品,华宝公司年产1万吨大豆蛋白,仙鸿果品深加工,港龙6000吨怀药系列饮品和1万吨山药碗仔糊,玫瑰精油萃取,果品深加工等项目。

建材产业。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充分消化社会废弃资源,发展绿色建材与循环生产技术,加大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新型建材和化学建材的开发力度。推广煤矸石、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弃物生产空心砖技术,充分利用高炉渣、钢渣、电厂钙质粉煤灰和煤矸石等工业废渣,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重点支持日产1万吨水泥熟料、年产20万立方米粉煤灰空心砌块、年产20万立方米粉煤外墙装饰板项目,利用煤灰炉渣日产72万块机制砖生产线项目建设。

医药产业。利用沁阳市制药厂原料药肌醇通过GMP认证的优势,扩大肌醇产量,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建设沁阳市制药厂年产1000吨肌醇项目;加强与大型医药生产厂家的协作,加大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力度,吸引外来医药企业落户,加快生化厂的重组步伐,扩大维生素B12产量,做大做强医药产业。

第三节 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

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推广节能降耗、环保等技术,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形成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

玻璃钢产业。顺应玻璃钢产业发展趋势,提高科技含量,加快结构调整,扩大产品领域,向机械化、自动化、高层次、多门类方向发展,力争玻璃钢冷却设备跨入世界一流水平,全面提升玻璃钢行业整体水平,扩大玻璃钢基地的影响力。重点支持年产4000吨高压强化环氧管、300万平方米酚醛铝箔复合夹心板、100万个窨井盖和10万套防火门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冶金工业。铝电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与中铝集团等域外集团的合作,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精度铝板带、铝箔等产品。建设3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及制品、20万吨预焙阳极、4万吨电熔耐火材料、3万吨干法氟化铝、2万吨特种钢冶金辅料项目。

坚持开发有序的原则,加大白云石等自然资源开发力度,加强铝镁等合金在轮毂、车架及配件等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支持2万吨镁合金、500万件铝镁合金压铸件项目建设。

钢铁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改造工艺流程,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重点发展特种钢、硬拉丝钢材、H型钢材、优质合金结构钢材。

机械制造工业。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科技投入,改造现有产品,研发生产市场潜力大的环保设备、废纸处理设备,高速、宽幅、高效、低能耗的大型纸机及其部件和附机。壮大企业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加强协作,形成机械加工产业集群。优化产品结构,完善产品体系,向专业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支持祟义轻工3600mm三叠纸机、4200mm纸机生产线,葛村一机8—10m铸铁烘缸和单机6万吨高速纸机,中州辊业年产5000条高线压胶辊等项目建设。

皮革工业。引进先进管理理念,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以开发皮革皮毛深加工产品为主,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皮革制品档次,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巩固全国皮革制品基地的地位。建设中原制革厂年加工160万张毛革一体服装革、30万套高档沙发套和400万只高档真皮皮具,金牛皮业羊牛皮加工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造纸工业。引导造纸工业盘活闲置资产,加大技术改造,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扩大规模,生产新闻纸、白板纸等高档纸品。支持联盟纸厂20万吨高档白板纸、新博公司10万吨再生纸、双马公司20万吨低定量高强度包装纸、10万吨轻涂纸等项目建设。

第四节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步伐,以高新技术园区为平台,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园区集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重点发展以新材料、精细化工、智能化电器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天益化工、国顺硅源光电气体公司为依托,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建设年产1000吨聚酰亚胺树脂、50吨高纯二氯硅烷、1000吨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系列产品、大豆纤维蛋白等项目。加大高压电器配件等项目建设,研发智能化产品。

第五节 积极培育产业集群

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加快构建以大项目为起点、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分工有序的产业链体系,加快形成以造纸机械、基础化工、电动车为重点的产业聚集区,培育产业集群。整合造纸机械企业,以崇义轻工、葛村一机为龙头,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零部件、整机生产一体化,形成造纸机械集群。加强化工企业之间的协作,引导化工企业向产业集中区集聚,形成基础化工产业集群。依托电动车配件生产企业,引导玻璃钢、机械加工等传统行业逐步向电动车配套产品转型,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和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较强的电动车配套生产能力,吸引核心产品生产、整车装配项目向电动车集聚地集中,形成电动车产业集群。

第六节 培植大型企业

 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通过项目支撑和资源整合,实现企业联合重组,在电动车、玻璃钢、造纸机械、皮革等产业择优扶持2—3家大型企业,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骨干企业,发挥大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2010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家,超30亿元的企业2家,超10亿元的企业3—5家。

第二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争取到2010年,80%的村(街)符合和谐新农村的标准。

第一节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种植业。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专用玉米。继续扩大中药材、蔬菜、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产品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以柏香、崇义、紫陵、西万等乡镇为主,建设标准化小麦种子基地;以四个办事处为主,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沁河滩区的王召、王曲、西向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万亩无公害怀药生产基地。2010年,四大怀药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建成6万亩小麦种子基地,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无公害怀药基地和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等。

养殖业。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以建立奶牛规范化养殖小区(场)为重点,推广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提高规模养殖效益,重点建设3000头黄牛养殖基地。大力发展食草型、节粮型畜牧业,优化畜禽良种结构,引进推广瘦肉型猪、高产奶牛和优质肉牛、肉羊、肉鸡等,提高养殖业的比重。2010年,建成大型畜牧养殖场6个,三分之一以上的村建有养殖小区,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林果业。以国家重点林业工程为支撑,加强太行山绿化步伐。建设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生态防护林。平原区发展以农田防护林体系和商品林基地为主体的持续高效林业,构筑平原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绿色屏障,营造良好生态。2010年,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0%,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加快优质果品基地建设步伐,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重点巩固沁北沿山3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

第二节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适度推进规模经营,强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增收入的农业产业化链条。积极探索合作组织与农民的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培育华宝公司、麦研公司、清真民乐、港龙怀参宝公司、仙鸿公司、豫北黄牛毛驴交易市场、双湖奶牛场、民族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拉长产品链条。重点抓好300万只獭兔产业化项目、2000亩黄金葛产业化项目、常平乡核桃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2010年,市级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4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批发市场1家,全市通过产业化经营进入市场的农户达到60%以上。

加快农业产业化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大幅度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和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2010年,发展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核心农户达到2万户以上,带动4万农户。

第三节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点推广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红薯、山药脱毒快繁及山药开沟种植、生物制剂防病治虫、测土优化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作业指挥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人工增雨消雹作业,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重点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动物疫病监测中心等项目。

第四节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农村教育事业。加强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农村师资水平。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对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每年培训1万人,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建设。建立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建立健全贫困家庭医疗救助体系。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2010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娱乐、图书阅览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建设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及农村文化大院等项目。

农村社会保障。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实施土地换社保、土地入股等政策,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第五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优化美化村容镇貌,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加强对农村污染源的治理,扶持养殖户配套建设沼气池,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预防和积极治理农村面源污染。

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重点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等项目,建成一批以沼气为能源的生态示范乡和示范村,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到2010年,创建沼气生态农业示范村10个,示范乡3个,推广应用各种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5万亩。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民出行条件。继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发展农村通讯,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

第六节 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引导农民从事特色种植、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相结合,构建发展劳务经济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开辟劳务输出新领域,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外出就业,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左右。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扩大就业容量。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搞好组织指导和服务,完善外出务工信息服务网络,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能力。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努力提高贫困乡村农民收入水平。

第七节 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继续实施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发展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发展农业保险。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民收入。依法管理粮食市场,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和行业指导,建立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制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第三章  以旅游商贸物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

   以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和吸纳就业为目标,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逐步形成传统服务业稳定发展,现代服务业日益壮大的新格局。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 

第一节 加快发展旅游业

树立“大旅游”观念,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突出城市旅游与景区旅游、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并重的旅游发展模式,以申报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积极构建自然风光旅游、文化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三位一体的旅游格局。2010年,旅游业综合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

制定合理规划。树立大旅游的理念,坚持“先规划论证,后开发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保护为主”的原则,制定旅游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确定旅游业合理定位,构筑大旅游框架。

提升景区档次。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优化整合以神农山为龙头的景区(点)资源,加快综合配套服务建设,充分体现出神农山、二仙庙等景区(点)的历史文脉、民风习俗、宗教文化、奇特地貌与珍奇动植物品种,多角度展现沁阳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旖旎的自然风光,把神农山景区建成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建设丹河峡谷综合开发项目和尧河旅游观光示范园区项目,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等。

搞好宣传营销。充分发挥“神农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效应,打造以神农山为主的自然景观和以朱载、李商隐为主的人文景观两大精品工程,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拍摄反映沁阳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方面内容的电视、纪录片或风光片,定期举办宣传促销等活动,强化宣传,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

挖掘文化内涵。“乐圣”朱载人文景观为核心,扩建朱载纪念馆,举办“朱载国际学术研讨会”,充分发挥邓禹、曹瑾、李商隐等历史文化名人效应,提升文化旅游档次。深度发掘华夏“源”文化,重点修复二仙庙,扩大“人文始祖圣地,道教上清派宗源地”的影响力。修复和扩建仰韶、龙山、夏商文化遗址、古城墙等,利用古怀庆府的历史影响,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发扬光大唢呐、怀梆戏、三月三古庙会等民间文化,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

完善服务功能。树立“以人为本,以文为魂”的服务理念,拉长产业链条,强化旅游购物和娱乐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宾馆接待能力。完善旅游客运业,增辟景区间交通线路。实现交通信息查询网络化。旅游餐饮与地方特色的文化、康体、娱乐项目相结合,弘扬地方饮食文化。积极开发沁阳特色的旅游商品,整合旅游产品开发企业,建立旅游商品专业市场。规范旅游中介业,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推进体制改革。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行业管理”的原则,探索建立旅游资源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进一步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以景区(点)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推动景区转企改制。加快旅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各种方式参与国有旅游企业改制改组,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游产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加强区域联合。“诚信、互利、共赢”为宗旨,远交近联,积极融入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南太行观光休闲旅游协作体系和无障碍旅游管理系统。努力培育旅游协作的市场环境,推进跨区域旅行社合作,与重点客源市场建立服务对接。

第二节 商贸业

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和制度完善的商品市场体系。重点建设府前商贸区和中心岗楼商贸区,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档次和服务水平,增强辐射力。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农家店”网络建设。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形成一批影响较大、规模档次较高的大型煤炭、果蔬、家具、建材、汽配、造纸机械配件、花卉、自行车和摩托车等专业商品交易市场。重点建设沁阳市豫西北多功能批发市场,改造欧亚商堡。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5%,将我市建成为辐射豫西北、晋东南的区域性商贸中心。

第三节 物流业

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承接山西等地煤炭中转、配送、流通、加工等,搞好综合服务,提高煤炭流通效率,把我市建设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煤炭物流中心。围绕钢铁、冶金、建材等产业,鼓励交通运输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形成专业性物流。搞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仓储市场的建设,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重点建设怀府中路物流配送中心、太行路物流配送中心、沁阳市怀庆多功能物流中心和太行路物流园区等项目。

第四节 文化产业

依托神农山旅游资源和朱载、李商隐等历史文化名人底蕴,把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促使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向旅游文化产业优势的转变,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向经营性文化企业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打破所有制限制,支持、引导集体、个人、外商等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鼓励各种社会团体参与放映、演艺、娱乐等文化企业建设,“公司+基地+农户”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

第五节 房地产业

调整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和布局,引导房地产业与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城市功能区、公共服务区、新型社区统筹规划开发。近期以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为主,适度建设一批高档次住宅小区,同时加大住房二级市场的开放力度,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主体,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房地产交易机制。重点建设沁水湾房产开发项目、宏盛商业住宅区、面粉厂房地产开发等项目。

第六节 金融保险业

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职能,培育保险中介市场,规范发展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吸引国内外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增强融通外资的能力。

第七节 中介服务业

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中介服务方式,积极发展人才、劳动力、公证、仲裁等中介组织,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决策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

第三篇 加快城镇化进程

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培育发展特色小城镇,完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一章 城镇体系与功能定位

以市区为中心,交通干线为骨架,建立市域放射状、北部带状组团和南部扇状发展的城镇空间结构。

重点发展市区,强化功能建设,突出市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以怀府路为中轴,城区分成四大区域。太行路两侧为新城中心区,联盟街以东为传统风貌区,联盟街-太行路为金融商贸区,东南部高新技术企业及长城路沿线企业组成工业区。

沁河以北,焦克公路和焦枝铁路沿线的紫陵、西向、西万、山王庄镇,形成北部带状组团;南部以市区为中心,温邵、洛常和紫黄公路为发展轴,辐射崇义和柏香两镇,呈扇状发展。两大发展区与市区互为呼应,促进市区的发展。市区通过常付、沁西、沁伏、温邵、沁温等放射状公路与各城镇相联系,区域之间由工业、高效农业、园林绿化作为衔接,市区、城镇带、重点镇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互动发展的区域经济圈。

第二章 强化市区建设

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市区向西发展,稳步向南推进。建设新沁河特大桥和西外环路,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超过20万人。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实施5万吨自来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垃圾处理厂、燃气工程等项目,形成市区完善的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网络。通过怀府路(南门街-县东街)拓宽、城北路(建设北路-东外环路)、香港街桥等项目的建设,打通市区内的断头路,提高道路密度,形成城区内便捷畅通的道路网络。

建设沁水湾房产、商务中心、石油大厦改造、体育中心、图书馆等项目,重点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满足居民就业、住房、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加大整治天鹅湖的力度,逐步疏通翠蓉坑、月城池、魁星塘,治理、恢复古城水系。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综合治理引水渠、老城河、管河河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努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修复怀庆府衙、古城墙、城门、街道等历史遗存,复原古怀庆府风貌。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新城区,引导人流和物流向新区分流,减轻老城区压力。通过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提高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营造祥和有序的社会环境,培养市民城市意识,增强城市自豪感,吸引人口、产业、要素向城区集中。

第三章 发展特色小城镇

加大对城镇的扶持力度,拓展镇区面积,扩大镇区规模,增强镇区承载能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引导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专业市场向镇区集中,建设特色小城镇,实现与市区功能对接,融入市域城镇体系,成为城镇化体系的重要节点。

西万镇、崇义镇、柏香镇建成综合型小城镇。西万镇重点发展冶金、建材、化工及煤炭仓储物流业,成为沁北工业区的中心和铁路运输集散中心;崇义镇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西南部商贸中心;柏香镇重点发展电动车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业,建成西部商贸中心;西向镇重点发展玻璃钢、铝电产业;紫陵镇重点发展玻璃钢、化工、电力工业以及林果种植及加工业。山王庄镇重点围绕煤炭储运市场,配套发展运输、餐饮等服务业

第四篇 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第一章 水利

不断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重点建设农田水利大型骨干工程。完善防洪减灾兴利体系,对八一水库、逍遥水库等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力度,保障河道畅通,行洪安全。对丹河、蟒河等堤防进行加固,完成主要涝河的清淤治理。搞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完善井、渠灌区节水配套工程,建设山丘区经济林节水工程, 5年新打机井1500眼。2010年,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85%,节水灌溉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60%。建设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网站和地下水补源工程,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第二章 交通

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省道主干线和县、乡、村道路建设,加大原有道路的修复和改扩建力度,逐步提高公路等级,形成以焦济高速、省级干线为骨架,县、乡、村道路为支脉的公路交通网络。完善运输工具和交通安全设施,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改建沁宋路、新横路、沁小路、沁孟路、王崇路、常付路、窑西路等,建成新沁河大桥、云崇路沁河大桥和汽车南站。到2010年,新增和改建干线、县道、乡道330公里,改建村道460公里。

第三章 能源

能源建设应与发展铝电工业相结合。“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2×13.5万千瓦机组和一电厂技改项目,加快推进西紫陵4×100万千瓦机组一期工程、2×13.5万千瓦热电、2.5万千瓦生物质能热电和常平风电厂项目的建设。加快县城电网、22万变电站和11万变电站等项目建设,增强输供电能力。加快城乡天然气管网、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步伐,改善城乡生产、生活能源结构。

第四章 矿产

完善资源勘查开发规划,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推广矿产资源采、选、冶新工艺,促进集约化开采,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引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完成地热资源示范工程。2010年,矿产采选业产值达到1亿元,矿产加工制品业产值20亿元,初步形成窑头-常平粘土矿、铝土矿、石灰岩,虎村—张老湾高岭土、铝土矿,西万—山王庄建筑石料三个矿业经济开发基地。

第五篇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方针,以电子政务为重点,以网络建设为基础,分步实施,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实现信息化的跨跃式发展,为建设“数字沁阳”奠定基础。

第一章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覆盖全市的多主体宽带城域网络,重点建设大容量、高速率、高质量、高可靠度的统一基础信息传输平台。宽带骨干网人口覆盖率建成区达到90%,郊区大于40%;宽带接入的家庭普及率达到20%以上。广播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网家庭接通率达到85%以上,开通数字广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每百户20台,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90部以上,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 

第二章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开发应用办公自动化、公文管理、电子邮件系统。整合各部门资源,提升政府门户网站、行政审批系统,提高行政监管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建设电子政务网络系统(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主要包括政务信息数据库、教育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医疗卫生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社区信息化网络及公用信息资源网络等项目。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引导、鼓励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等各方面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电子商务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逐步建立信用、认证、支付等信息系统,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

搞好农村综合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完善市、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依托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整合资源,加以扩展,建设市乡两级远程科技培训中心,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的平台。重点建设农村科技信息网络、畜牧信息网络项目。

第六篇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为富民强市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一章 科技

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以全市成果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为基础,组织科技成果信息标准化收集整理,建立我市科技成果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组建一支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基层科技服务队伍,集成配套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民办、民营、民受益的新型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实施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全面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加强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重点培育铝电、玻璃钢、造纸科技产业带的发展。完成神农山科普教育和星火技术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2010年,全市科学研究和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

第二章 教育

“小学向中心村集中,中学向城镇集中”为原则,整合中小学教育资源,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扩大高中教育资源和招生规模,力争到2010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创建在全省、全国有竞争力的高级中学,沁阳一中争取进入全国1000所示范高中行列,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以社区为依托,公办和民办相结合,形式多样化的幼儿教育体系,在全市所有乡镇建成一所中心幼儿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把虎头山经济生态林区、沁南种植经济作物园区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成校基地,创办两所省级示范性成人学校,争取海泉职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大专。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水平,使专业结构、职务结构和年龄结构更加合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教育经费增长不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市中小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坚持政府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积极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投入多元化,主体多样化的办学格局。重点建设沁阳朱载堉音乐艺术学校、海泉职业专科学校、沁阳一中、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心、沁阳二中试验分校新建和永威学校二期续建等项目。

第三章 人才

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机制。充分挖掘现有人才资源优势,鼓励各类技术人员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建立稳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提高掌握和应用新技术能力。建立引进人才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留住用好人才的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第七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节约资源,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数量,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章  资源节约

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水、土地和矿产资源的管理,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程度。

合理利用水资源。规划建设配套取水工程,弥补供水缺口,实现水资源的基本供需平衡。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优化配置水资源。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使用节水设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和节水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喷灌和微灌;推广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节约城市生活用水,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

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资源。保护基本农田。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综合治理“空心村”、砖瓦窑废弃地,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土地复垦,减少土地流失,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以节地挖潜为重点,严禁实心粘土砖生产,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统筹开发矿产资源。完善资源勘查开发规划,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推广矿产资源采、选、冶新工艺,调整和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集约化开采,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引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充分利用市内外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二章  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社会消费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企业间相互配套、产品上下游衔接,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产业集群,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废物产生的最小化,构建支柱产业循环、相关产业配套循环和企业自身循环为一体的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大对火电和水泥余热、粉煤灰、玻璃钢废弃物、皮革下脚料等的再利用。重点发展电—锌—硫酸锌—肥料、电动车产业和煤—电—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农业领域以农业—畜牧—饲料—肥料—农业为循环模式,推广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构建农业经济循环体系。

推广清洁生产。以清洁化、规模化、特色化为发展方向,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增长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在重点行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建立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带动清洁生产工作由点到面开展。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的约束机制和补偿机制,发挥财政、信贷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清洁生产项目。

第三章  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

城市环境整治与保护。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市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提高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的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有效削减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2010年,市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集中饮用水质达标率为100%。

工业污染的控制与防治。优先发展低能耗、高效益、无污染的高技术含量的工业项目,限制发展有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工业项目,严格禁止发展有较大污染、破坏生态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工业项目。对市区污染企业逐步限期迁出。严格实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强化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的控制、治理和综合利用。实施企业园区化,统一规划园区排污等环保设施,实行排污集中控制和处理。抓好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新污染,巩固和提高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的达标排放成果。

农村污染源防治。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防止农村水质的污染和生物链的破坏。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实现种植业良性循环。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污染。

加强生态保护。加快环保和灾害综合检测体系建设,逐步建成环境质量预警系统,完善监控网络。推进生态建设,加强北部太行山区绿化,加强对天然林、风景名胜区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控制生态环境破坏与恶化的趋势。

第八篇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就业优先方针,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标准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章  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现行生育政策,建立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指导,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重点建设计划生育市站、乡所、村室服务网络,加强计划生育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数字计生。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普及优生优育知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加大财政对计划生育事业支持力度,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建设老年人福利院,发展养老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儿童与青少年健康促进计划,关注人口心理健康问题,支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第二章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努力扩大二、三产业就业空间,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城镇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推进就业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使就业服务网络逐步由街道(乡镇)向村(居委会)延伸。完善再就业援助体系,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岗位援助。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支持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为城镇劳动者和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渠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技能振兴工程”,加强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农民工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

第三章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财政资金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不低于15%。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监督管理,完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工伤、基本医疗、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保证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0%以上。建立健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流动人员的社会保险衔接,做好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基金保障能力。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全面推动工伤保险。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的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加强司法援助,保护弱势群体,实现公平正义。

第四章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第一节 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以完善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为重点,构造功能完善、应对快捷、覆盖面广、控制力强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力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以上。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健全完善卫生综合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医疗质量监督。改善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重点建设老人护理院,完成人民医院、卫校整体搬迁,完善疾病控制中心、急救中心等项目。

发展体育事业,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大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培育和规范体育中介组织,积极策划和组织大型体育活动,繁荣体育市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基本形成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技表演、体育人才培养和交流等完善的体育市场体系。

第二节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体系,促进公益文化事业发展。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坚持弘扬主旋律,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努力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加强怀庆府文化研究,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保护利用好朱载等历史文化名人遗产,唢呐、怀梆戏等优秀地方艺术。建立健全以市群艺馆、图书馆,各乡镇(办事处)文化服务站,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基本框架的三级文化网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实施“知识工程”和少儿文艺“蒲公英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加大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加强新闻出版文化市场管理。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重点建设广播电视综合楼、高山电视发射台、群艺馆、朱载音乐城、老干部活动中心、多功能影剧院、市博物馆,完成电视数字化机房改造和博物馆扩建等项目。

第三节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逐步建立社会安全保障体系,营造安全社会。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和防治工程建设,完善灾害应急救助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森林防火监控指挥系统建设步伐,使监控指挥系统现代化。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特别是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预防和减少重大安全事故。加强交通、消防、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和食品、药品、餐饮卫生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推动民族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切实加强宗教事务的规范化管理,引导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同社会和谐。不断改进信访工作。加强人防工作。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五章  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培育广大群众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道德规划进万家、诚信守信万人行”活动,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九篇  保障措施

第一章 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建立投资稳定增长的内生机制,加大项目储备。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科学规划论证,有效整合资源,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盘子,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充分发挥政策性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规划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15个,总投资突破220亿元,重点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传统产业提升工程,新兴产业壮大工程,交通运输体系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六大工程。

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赖投资拉动向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转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吸引外来消费人口,带动第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培育汽车、住宅、旅游、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刺激消费需求。积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和引导消费。

第二章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拓展招商引资领域,灵活运用各种招商方式,实行多形式、多渠道招商,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等领域。确立企业招商主体地位,调动企业招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拓展出口领域,培植一批新的出口主体,扩大出口规模,巩固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引进和利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销售渠道,加强我市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引导东部地区企业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转让、联合开发等方式来我市设立生产基地,带动我市产品出口。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租赁、参股等方式进行重组,大力激活民间资本。加快现代物流、教育、文化、医疗、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对外开放,扩大国际劳务输出规模,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三章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法律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及领域。大力实施中小企业培训、创业和融资信用担保三大工程,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加大金融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建立专门的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窗口。消除政策歧视,改进服务和监督,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第四章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和制度,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促进公正、公平、合理行政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保持政策和决策的连续性,建立政府信用制度,努力建设诚信政府。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设施功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创新管理方式,努力建立高效便民的服务型政府。

第五章 制定规划实施意见,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认真组织实施总体规划,尽快出台规划实施意见,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和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督促检查,保证规划纲要执行的严肃性。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规划纲要,从实际出发,科学编制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