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艺术

时间:2023-11-06 来源:市文广旅局

  唢呐原为波斯乐器,公元三世纪传入我国,已有1600余年历史。沁阳唢呐音乐与本地风土民情、口语发音一脉相承,高亢嘹亮、节奏明快又极具曲张性和模仿性,既有北方之粗犷奔放,又兼南方之婉转柔美,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善于宣泄大喜大悲的情绪。16世纪末,乐圣朱载堉汲取民间音乐精华,在总结前人乐律理论基础上,通过精密计算和科学实验,发明了十二平均律的等比数列规律,解决了乐曲演奏中旋宫转调问题。在民间“同乐会”的基础上,朱载堉创立了“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各地唢呐班聚会九峰山相互学习、交流。在朱载堉的影响下,怀庆府一带的唢呐班逐年增多。经过不断发展,唢呐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对我国说唱艺术、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有着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沁阳唢呐形成贾、张、贺、马四大家为代表的吹奏风格。当时沁阳唢呐班曾达到40余个,唢呐演奏艺人近500人。

  2006年5月,“唢呐艺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