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沁阳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 沁政办〔2015〕14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沁阳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5年3月12日
沁阳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2015—2017年)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教技〔2012〕13号)《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豫教科技〔2012〕147号)《焦作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推动沁阳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互联网思维”统揽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作为教育优质发展的助推器,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培训边应用、边研究边应用的实施原则,进一步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打造数字化教育环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改革教学形态,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建设智慧教育。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打造河南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市,我市教育信息化水平达到河南领先、全国一流。城乡各级各类学校实现宽带接入、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校校通”;实现围绕课堂、围绕教学的优质资源“班班通”;实现覆盖中小学、幼儿园的网络空间“人人通”。建成并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校长、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适应智慧教育环境下的教育教学需要。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新形态。创新管理体制和考评体系,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建设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在省内领先的实验学校,培育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名师。
三、主要任务
(一)围绕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
1.2015年,完善市教育网络中心机房和巡视中心建设。市中心机房建在教育局,承担市级平台部署、资源存储、公网接入、教育城域网(虚拟专网)汇聚等任务,一期安装6—10台服务器,50—100T存储和备份,并配好相应的网络设施。公网接入带宽不少于1G。巡视中心建在市教育局,承担对全市教育管理和教学情况进行集中远程巡视的任务。2016、2017年根据实际需求,对上述建设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
2.2015年,增加沁阳教育城域网的网络带宽。在全市中小学百兆光纤接入、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职业学校、幼儿园全部光纤接入互联网和教育专网,实现无线网络覆盖。2016、2017年实现教学点等所有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全部达标,为全市师生提供稳定、流畅的网络服务。制定沁阳校园网建设和验收标准,促进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校园网建设达标。
3.到2017年,提高所有学校网络教学设施配置水平,实现全市小学生机比10:1,中学生机比8:1,师机比1:1。全市建好10个录播教室,中小学(含教学点)每所学校至少有2个视频互动教室。
(二)围绕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促进优质资源“班班通”
1.到2017年,利用“沁教云”平台,全面实现围绕课堂的优质教育资源应用全覆盖。全市教师具备利用网络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
2.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改进并适时推送满足教学点需求的数字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省“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资源,通过城区小学与教学点结对帮扶等渠道,指导教学点开展好课堂教学。
(三)加强网络学习交流沟通,推进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
到2017年,利用“沁教云”空间,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交流空间,全市100%中学生、80%小学生和家长拥有实名网络学习交流空间。创建“学科门户”“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等虚拟教育社区,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等活动。利用社会信息化工具,开展家校沟通、师生交流活动。利用网络学习交流空间,创新教师研修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
(四)围绕优质资源的建设共享,加强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2015年,建立完善全市各个教育机构门户网站和各初中、小学(含成建制小学)的门户网站,使其成为资源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入口。2017年,所有学校建有网站。门户站群系统采用云服务模式部署在市中心机房。优化校务信息公开栏目,扩大校务信息公开范围,建立一站式学校信息汇聚平台。
2.2015年,建成教师培训系统,对教师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各种培训,提高培训效率,节省培训成本。
3.到2017年,建成包含教育教学资源包、教育软件库、教学视频库、微课程库、数字图书馆和素材工具库的沁阳教育资源平台,推进学校资源管理数字化建设。以“沁教云”平台为依托,全面形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功能完备、具有沁阳特色的教育“资源超市”,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库。
4.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更新补充机制。依托国家和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与省、市资源平台实现对接,系统开发基础性资源。建立志愿者队伍,丰富沁阳教育资源平台内容,成立各学科资源评审小组,确保资源的优质性。实施沁阳市中小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工程,每学期至少评选出不同学科的信息技术优课20节。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名师课堂”“学科微课”“名校课堂”,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个性化资源建设的主体作用,使基础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互为补充、充分利用。
(五)围绕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服务能力,加强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2015年,完善全市教育OA系统,实现线上和移动办公
2.2015年,建成网络教学质量评估系统。2016年,逐步完善系统。到2017年,基本实现教育管理者、教研员远程在线离线评课,基本实现视频互动教室有序排课、公开晒课,实现远程“推门听课”。全市各学校都能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专递课堂、远程帮教和互动教研。农村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实行名师主教、乡村教师助教的模式进行教学,提高县域整体教育水平。
3.充分管好、用好国家、省市已建学籍等管理平台。
4.到2017年,利用沁阳教育管理平台对教育管理、学生学习和社会信息获取提供一站式服务。教育管理的日常办公、人事管理、课题管理等功能在全市学校广泛使用,利用手机客户端实现移动办公、反馈交流等功能,提升教育管理效率,满足精细化管理需求。引导学校、教师充分利用QQ、微信等免费开放平台,做好教师管理、班级管理、资源管理、家校互动等工作。
(六)深入开展教学新形态研究,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1.2015—2017年,不断升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新形态教学指南》。利用市级教研团队和各校名师团队,将《教学指南》应用于教学中,反复修订完善,使之成为教师开展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得力助手。以课题研究推进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全市100%的小学课堂、80%以上的初中课堂实现教学新形态目标。
2.到2017年,通过对智慧教室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最大化地利用网络优质数字资源、学生群体结果性和生成性资源。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进行信息挖掘和深入导学,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自助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个性化学习,挖掘学生学习潜力,促进学生身心与情智的提升。加快“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
(七)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1.到2017年,完成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培训,60%学校信息化应用骨干教师完成中级培训,学校信息技术员、网络管理员完成高级培训,并通过相关考核测试,取得信息技术合格证。完成与东北师范大学名师培养战略合作,中小学校长完成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200名骨干教师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培养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名师,培育一批信息化应用名校。
2.到2017年,能够充分利用市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远程培训平台,开发中小学各学段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课程资源库,开展以远程培训为主、面授培训为辅的混合式培训。广泛开展学科研训、备课磨课、视频说课、课题讨论等研修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由教育局牵头,工信局、财政局、发改委、公安局、科技局、文广局等相关局委组成的沁阳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规划,制定具体措施,密切协调合作,推动各项任务落实。教育局和全市各学校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主体,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科学、有序、特色发展。
2.加大投入,保障经费。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列入财政专项支出。实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费集中管理制度。按照政府主导、多渠道投入的原则,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形成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强项目管理与经费监管,合理分配经费使用比例,规范项目建设,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杜绝重复投资和浪费。
3.强化督导,严格奖惩。建立《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表、评估指标,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各职能部门落实情况进行过程性检查评估,并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纳入教育质量奖,对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显著的学校和个人予以表彰。将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作为领导任职、教师聘任的重要依据。
4.执行法规,保障安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全面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建立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健全教育城域网统一的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确保教育管理、教学和服务等信息系统安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完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提高网络有害行为防范能力,加强不良信息监管力度。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为师生创设绿色、文明、安全的网上学习和交流空间。
附件:1.沁阳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沁阳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细化目标
附件1
沁阳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买 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杨振刚(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史曙光(市教育局局长)
成 员:胡国礼(市财政局副局长)
张公杰(市发改委副主任)
李新有(市工信局副局长)
董文斌(市质监局副局长)
贺春平(市人社局纪检书记)
任戌东(市文广局纪检书记)
袁庆功(市公安局党委委员)
任为民(市教育局副主任科员)
马海云(市科技局副主任科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任为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沁阳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细化目标
项目名称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
“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 |
校园网络建设 |
实现全部中小学和教学点、中等职业学校、20%幼儿园100M光纤接入。 |
对规模较大、带宽不足的学校进行扩容。 |
教学点等所有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全部达标。 |
||
网络中心机房和巡视中心建设 |
不断升级网络中心机房配置,采用虚拟服务器技术,一期安装6-10台服务器,80T存储和备份,并配有相应的网络设施。公网接入带宽不少于1G。不断升级市巡视中心配置,对全市教育管理和教学情况进行集中远程巡视。 |
实现网络中心机房总带宽达到2000M,云存储达到100T。资源存储达到100T。 |
实现网络中心机房总带宽达到3000M,云存储达到120T。资源存储达到120T。 |
|||
无线网络覆盖 |
在全市中小学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50%的职业学校、幼儿园无线网络覆盖。 |
实现80%的职业学校、幼儿园无线网络覆盖。 |
实现100%的职业学校、幼儿园无线网络覆盖。 |
|||
教学终端设施配备 |
小学机比:12:1 中学机比:10:1 教师机比:1:1 全市建好5个录播教室。85%的中小学(含教学点)至少有1个视频互动教室。 |
小学机比:11:1 中学机比:9:1 全市建好8个录播教室,100%的中小学(含教学点)至少有1个视频互动教室。 |
小学机比:10:1 中学机比:8:1 全市建好10个录播教室,100%的中小学(含教学点)至少有2个视频互动教室。 |
|||
网络安全建设 |
完成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二级 |
完善市、校二级网络安全体系 |
建立网络安全长效运维考核机制 |
|||
智慧教室建设 |
完成4个智慧教室建设 |
完成6个智慧教室建设 |
完成8个智慧教室建设 |
|||
“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 |
教学点资源推送 |
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改进并适时推送满足教学点需求的数字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省“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城区小学与教学点结对帮扶等渠道,指导教学点开展好课堂教学。 |
||||
优质资源应用 |
利用“沁教云”平台,实现围绕课堂的优质教育资源应用全覆盖,30%的教师具备利用网络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20%的学生能在家里利用“班班通”优质资源进行在线学习。 |
50%的教师具备利用网络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35%的学生能在家里利用“班班通”优质资源进行在线学习。 |
80的%教师具备利用网络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50%的学生能在家里利用“班班通”优质资源进行在线学习。 |
|||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 |
网络空间协作交流 |
创建“学科门户”、“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等虚拟教育社区,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等活动。利用社会信息化工具,开展家校沟通、师生交流活动。利用网络学习交流空间,创新教师研修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 |
||||
“沁教云”空间建设 |
初步建成“沁教云”平台,完成空间备授课平台、门户网站集群、个人空间建设,建成网络教研平台,实现教师网络备课、教学资源的相互调用和空间展示。全市50%中学生、30%小学生和家长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交流空间,实现教师空间使用率100%。 |
完善“沁教云”空间建设,完成学校机构空间、家校互联手机客户端、电子书包平台的部署,实现师生互动,家校互通,实现中小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使用率60%。 |
全市100%中学生、80%小学生和家长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交流空间。教师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备授课、批改作业、家访及指导学生学习,学生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自主学习。 |
|||
平台建设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 |
资源库建设 |
建成包含教育教学资源包、教育软件库、教学视频库、微课程库、数字图书馆和素材工具库的沁阳教育资源平台,推进学校资源管理数字化建设。以“沁教云”平台为依托,全面形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功能完备、具有沁阳特色的教育“资源超市”,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库。 |
||||
个性化资源建设 |
实施沁阳市中小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工程,每学期至少评选出信息技术优课100节,“名师课堂”“学科微课”各20节。通过摄制蔡林森校长评课、专家报告、优秀教师示范课等视频,开展微课程、PPT设计与制作大赛等活动,形成本地优质资源。 |
|||||
资源审核机制 |
建立各学科的资源建设队伍,丰富沁阳教育资源平台内容;成立各学科资源评审小组,确保资源的优质性。让全市教师养成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习惯,实现各学科资源持续积累。 |
|||||
基础性资源建设 |
与出版社合作,开发基础性教学资源。依托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与省、市资源平台实现对接,系统开发2个学科的基础性资源。 |
系统开发4个学科的资源。 |
系统开发6个学科的资源。 |
|||
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
管理平台建设 |
完善全市教育OA系统,实现线上和移动办公。利用沁阳教育管理平台对教育管理、学生学习和社会信息获取提供一站式服务。教育管理的日常办公、人事管理、课题管理等功能在全市学校广泛使用,利用手机客户端实现移动办公、反馈交流等功能,提升教育管理效率,满足精细化管理需求。 |
||||
课堂教学远程互动及评估 |
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平台建设,试点学校实现教育管理者、教研员远程在线离线评课,试点学校实现视频互动教室有序排课、公开晒课,实现远程“推门听课”。50%的学校能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专递课堂”“远程帮教”和“互动教研”。 |
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平台,30%的学校实现教育管理者、教研员远程在线离线评课,30%的学校实现视频互动教室有序排课、公开晒课,实现远程“推门听课”。80%的学校能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专递课堂”“远程帮教”和“互动教研”。 |
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平台,50%的学校实现教育管理者、教研员远程在线离线评课,50%的学校实现视频互动教室有序排课、公开晒课,实现远程“推门听课”。100%的学校能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专递课堂”“远程帮教”和“互动教研”。 |
|||
社会信息化工具利用 |
引导学校、教师充分利用QQ、微信等免费开放平台,开展教师管理、班级管理、资源管理、家校互动等。 |
|||||
网站建设 |
在全市各学校网站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优化校务信息公开栏目,完善并扩大校务信息公开范围。 |
|||||
日常办公 |
协同办公、公文流转基本功能全市学校广泛使用,在现有功能基础上,逐步建立县、校两级日常协同办公和公文流转体系。 |
|||||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
名校名师培养工程 |
完成与东北师范大学名师培养战略合作,中小学校长完成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200名骨干教师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培养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名师,培育一批信息化应用名校。 |
||||
网络研修 |
建成教师培训系统,对教师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各种培训,开发中小学各学段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课程资源库,开展以远程培训为主、面授培训为辅的混合式培训。能够充分利用市级网络教研平台,广泛开展学科研训、备课磨课、视频说课、课题讨论等研修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
|||||
智慧教室教学模式研究 |
通过对智慧教室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最大化地利用网络优质数字资源、学生群体结果性和生成性资源。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进行信息挖掘和深入导学,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自助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个性化学习,挖掘学生学习潜力,促进学生身心与情智的提升。加快“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 |
|||||
课堂教学新形态探索与应用 |
完成小学三个学科、初中九个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新形态教学指南》,全市60%的小学课堂,40%以上的初中课堂实现教学新形态目标。 |
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新形态教学指南》,全市80%的小学课堂,60%以上的初中课堂实现教学新形态目标。 |
在继续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新形态教学指南》的基础上,全市100%的小学课堂,80%以上的初中课堂实现教学新形态目标。 |
|||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
依托河南省信息化素养提升工程,做好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完成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培训。依托专家、教授完成20%信息化应用骨干教师中级培训,100%的学校信息技术员完成中级培训,并通过相关考核测试,取得信息技术合格证。 |
依托专家、教授完成40%信息化应用骨干教师中级培训,100%的学校信息技术员完成高级培训,并通过相关考核测试,取得信息技术合格证。 |
依托专家、教授完成60%信息化应用骨干教师中级培训,并通过相关考核测试,取得信息技术合格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