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沁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时间:2011-03-16 来源:人大办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沁阳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围绕“四化”目标,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四大”战略,克服各种复杂形势带来的重重困难,砥砺前行,地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登上新台阶,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扎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七个明显特点:一是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万元。综合经济实力由“十五”末全省第十位,跃居全省第四位。二是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工业经济已经由“十五”末铝电产业“一柱擎天”发展为以新能源、化工、电动车及储能电池、铝及铝深加工、复合材料、造纸装备及造纸、光电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的“多点支撑”新型工业体系初具规模。成功引进河南神火、中国昊华、山西晋煤、广东兴发、山西煤运等一批全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7家,较“十五”末增加14家。沁北产业集聚区投资发展速度居全省县级产业集聚区第3位,被确定为省级产业集聚区、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和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沁南产业集聚区按照“产城一体化”的要求,正在编制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光伏、电动车等专业园区初具规模。五年来共申报国家专利876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中心达到8家。“十一五”期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农业优势得到巩固提升, 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32.9万吨,较“十五”末增产5.1万吨,实现连年增产,被纳入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中的高产巩固区。敲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拍卖第一槌。成功创建省林业生态市和全国农机平安示范市, 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16连冠。以神农山景区旅游开发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神农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总体规划和山前经济拓展区详规修编完成。我市被授予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走在全省前列,屹峰集团16个产品成功中标家电下乡品牌。开工建设五星级亿万国际饭店、四星级联盟大酒店。煤炭运输物流业快速发展,年中转量达到2500万吨。金融、保险、担保等服务业繁荣活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7.8:62.6:29.6调整为6.1:71.8:22.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543个,完成投资373亿元。沁澳16万吨电解铝和10万吨铝板带、昊华两个“双二十”、屹峰集团30万辆电动车、超威公司2000万只大容量蓄电池一期、永威公司阻燃装饰板扩建、崇义轻工高速卫生纸机等项目建成投产。广东兴发10万吨高档铝型材及幕墙门窗、盈硕LED光电设备等项目进展顺利。晋丰公司煤化工、中电投2×100万千瓦机组、上海华明纳米碳酸钙、濮耐集团耐火材料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四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突出对央企、省企合作,成功引进中国昊华、河南神火、中电投、广东兴发、山西晋煤等一批全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五年来,招商引资项目达到392个,引进市外资金216亿元,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市。五是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大力开展招行引资,吸引14家市外银行来沁开办业务,焦作商行沁阳支行正式开业,村镇银行成功签约。中原证券、平安保险在沁挂牌营业。安瑞高材、德海源诚成功挂牌交易,实现了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零”的突破。永威、思可达上市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30余家企业被确定为省市上市后备企业。六是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十一五”期间,我市中心城区面积由“十五”末的18.1平方公里扩展到2010年的21.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2.1%。开发高档小区40余个,超过100万平方米。文化艺术中心春节后投入使用。高标准完成了“六路”建设任务,成为我市城建史上的里程碑。常付公路和沁河特大桥全线通车,卫柿路、温邵路等干线公路全面大修。农村公路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实现了“组组通”。“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68个。在焦作市率先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成功创建全省首批A类新农村电气化市。七是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狠抓就业再就业、城乡低保、五保户集中供养、困难救助等工作。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8%。成功争取到国家新农保试点,参保人数达到22.2万人,参保率达到94.7%。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180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达到62元,均高于焦作市定标准,五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1.04亿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焦作工贸职业学院成为焦作第一所民办高等学校,永威国际职业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被评为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和职教强市。人口计生工作成功创国优。329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人民医院新院门诊医技楼主体竣工,乡镇卫生院全面改造,307个村级卫生室通过标准化验收。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了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广电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4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84.8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6.2%和15.2%。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的五年,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五年,是城乡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形象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四化”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的五年,是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文明迈出新步伐的五年,是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的五年,是人民群众获得实惠更多、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凝聚着各位代表、各位委员的智慧和力量,饱含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的问题:一是转型发展的压力加大。经济粗放的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扭转,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工业多数集中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二是要素制约的压力加大。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节能减排压力很大,企业发展面临需求不足、融资困难等诸多难题;三是区域竞争的压力加大。“十二五”时期,周边县市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产业集聚、要素集中、产城融合发展,我市吸引人、财、物等生产要素集聚,实现跨越发展的困难将进一步加大。四是民生保障的压力加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加速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居民生存空间和生产生活方式迅速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文化、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需要加速发展,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撞,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新的难题。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的时期,“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市可以大有作为、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立足市情,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以广阔视野和战略思维,从国家政策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现机遇,从国内消费升级、科技进步和产业转移中发现机遇,从区域发展大环境中发现机遇,从成长性企业规模扩张中发现机遇,从自身发展和内生动力中发现机遇,从商务政务活动中发现机遇,从转变作风、大胆负责中发现机遇,从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中发现机遇。只要我们认准机遇、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

  《纲要(草案)》根据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提出了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产多元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大力实施“项目带动、资本活市、人才兴沁、环境赢商”四大战略,着力培育支柱产业体系,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区域性金融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着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新路,把沁阳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社会和谐、更具活力的中原经济区核心区新兴现代化中等城市。

  《纲要(草案)》的指导思想,贯彻了《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和《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要精神,并紧密结合我市实际,突出了“一个主题”,贯穿了“一条主线”,明确了“一个目标”,把握了“一个本质”,强调了“一个机遇期”。“一个主题”,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一条主线”,就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一个目标”,就是基本实现“四化目标”;“一个本质”,就是以人为本、民心民生的本质要求;“一个机遇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既是中央、省委和焦作市委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明确要求,也是我市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

  今后一段时间我市的战略定位: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区新兴现代化中等城市。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优化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拉宽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发展集约和特色农业,打造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充分挖掘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中原魅力城市。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和战略定位,必须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注重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为此,《纲要(草案)》提出“四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转型发展。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有机统一,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二是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传统思维方式和常规模式的束缚,着重在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促使经济发展从要素投入驱动型为主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型为主上来。三是坚持开放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把加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突破口,优化投资环境,广泛吸收国际国内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资源,建设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外资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与集聚地,夯实率先崛起的基础,走富有沁阳特色的互利共赢跨越式发展道路。四是坚持和谐发展。注重加强改善民生工作,拓展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途径,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居民住房、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保持物价的平稳和商品流通渠道的通畅,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灾害预警应急能力,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全市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享有更大的发展成果。

  在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各种条件的基础上,《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二五”末,全市经济实现“五突破、一高于、一率先”的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突破60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突破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突破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突破1.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五年累计投资突破1500亿元。主要人均经济指标高于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率先达到沿海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省前三强,跻身全国百强,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根据发展指导思想,主要考虑以基本实现“四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确定八项发展战略重点: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现代工业城市

  新型工业化是“四化”的核心,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上,《纲要(草案)》提出了“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骨干企业为引领,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实施重大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和大企业带动战略,做优做强五大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培育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铝及铝深加工、煤化工和氯碱为主的化工、电动车及动力电池、造纸及造纸装备、复合材料、新能源、光电信息、新材料等八大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的发展思路,并明确提出了每个产业的发展方向。到2015年,八大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50亿元左右。

  《纲要(草案)》提出,实施“百亿企业航母,亿元企业舰队”行动计划,依托沁澳铝业、昊华化工、晋煤天庆、沁怀电力、思可达、广东兴发、屹峰集团、德海源诚等重点企业,通过新项目、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企业联合等手段,催生一批大企业。到2015年,沁澳铝业、昊华化工、晋煤天庆、沁怀电力、思可达等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广东兴发、屹峰、德海源诚等10家企业销售收入超50亿元,30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00家以上。

  在工业布局上提出,按照“一城两翼,南北支撑”的布局和“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要求,强力推进沁北产业集聚区、沁南产业集聚区和沿常付路、沁伏路等产业带建设。具体为:沁北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心、一轴、三带、八区”的总体布局结构,“十二五”末销售收入超过700亿元;沁南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成为省级产业集聚区,实现产城一体化。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文化旅游名市

  以打造文化旅游名市为目标,以旅游业为龙头,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为抓手,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现代物流、金融和商贸服务业,推动我市服务业总量扩张、发展提速、结构提升。特别是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承接山西等地煤炭中转、配送、流通、加工等,搞好综合服务,提高煤炭流通效率,把我市建设成为晋煤南运的“桥头堡”。

  按照“大产业、大市场、大物流、大商务”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要求,积极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把沁阳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和豫西北、晋东南重要的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

  (三)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纲要(草案)》提出,按照“农业现代化”目标要求,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固农基础,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出发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深度调整,重点培育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种植、畜牧、林果、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扶持具有地方区域优势和特色的怀山药、驴肉加工两大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转变,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切实抓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关心的大事。《纲要(草案)》提出,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升质量”的粮食生产总体要求,围绕《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建设规划,大力开展国家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万亩示范方,强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田巩固提升,把高产田改造为超高产田,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田,实现各类地块平衡增产。“十二五”期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2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保持在26万亩左右。实施农机整体推进工程,到2015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和农机服务产业化。

  同时,《纲要(草案)》也对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建设目标要求。

  (四)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确立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纲要(草案)》提出,统筹城乡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原则,按照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的要求,以“一城两翼,南北支撑”为载体,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我市科学发展的综合性战略举措来抓,以中心城市和建制镇为重点,强化中心城市支撑带动能力,全面推进城镇建设,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城镇化体系建设。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构建中心城市---重点镇---建制镇城镇网络,形成产业特色突出、人口分布合理、城镇之间联系紧密的市域城镇布局结构。加快中心城区发展。强力推进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发展沁南产业集聚区,尽快形成“一环”(环城道路)、“两湖”(天鹅湖、新区人工湖)、“三河”(沁河、护城河、干河)、“九纵九横”(18条主干道路)城市发展格局,聚集城市人口,提高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带动城乡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工作。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依托中心城区、沁北、沁南产业集聚区,在道路、供水、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辐射半径,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

  (五)加快发展科教事业,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为载体,以关键领域应用开发引进为重点,以集中要素资源实施重大自主创新项目为抓手,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机制,切实增强企业和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培育战略支撑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纲要(草案)》首次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重要章节来写,彰显了我市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基本解决学生就近入学问题,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到2015年,小学学龄儿童能全部入学,初中入学率达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以上。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优化职教学校专业设置,加快优势专业和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结合我市高校建设发展方向,《纲要(草案)》首次把推进高校建设纳入规划,并提出了到2015年建成三所高校的目标。

  实施人才兴沁战略。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通过创新载体、基础培训、优化激励等一系列适用高效的人才方略,强力打造人才强市。重点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和人才奖励体系。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壮大人才队伍。十二五”期间,每年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100人以上。

  (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纲要(草案)》特别提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集约使用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逐步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纲要(草案)》提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壮大循环经济规模,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生态工业园区。依托晋煤天庆煤化工、昊华宇航氯碱化工及其上下游产品开发等配套项目,建设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沁怀电力2×100万千瓦机组、广东兴发高档铝型材等项目,建设煤、电、铝及铝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LED光电设备、三维立体显示设备等项目,建设光电信息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超威电源、高远铝业、屹峰集团,建设电动车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三氯氢硅、太阳能电池封装玻璃、EVA胶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等项目,建设太阳能光伏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风电叶片、风电机舱罩等项目,建设风电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构建绿色能源市。大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原煤的直接使用,积极推进天然气加气站项目建设,加快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大对丹河、逍遥水库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因地制宜利用秸秆、玉米芯、玉米包衣、树枝等农业废弃物造气,配合新农村建设,在100个村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项目。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总量控制,强化环境质量约束性要求,实施全防全控的新型污染防控体系,以治理工程、保障工程建设为重点,提高针对性和操作性,营造生产发展、生态文明、生活良好的环境。

  (七)深化改革开放,打造现代魅力城市

  深化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努力在促进中心城区发展、破解投融资瓶颈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建立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扩大对外开放。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牢固树立“沁阳以外都是外”的大开放理念,强力推进开放带动战略,全面提高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沁阳

  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纲要(草案)》提出,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努力扩大二、三产业就业空间。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完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工伤、基本医疗、生育保险等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的保障力度。坚持现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司法援助,保护弱势群体,实现公平正义。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高合作医疗参合率。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有效预防和减少重大安全事故。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另外,在强化保障措施方面,《纲要(草案)》提出,贯彻“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规划的实施落实到项目建设上,以项目建设支撑规划的实施。“十二五”期间,我市计划安排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项目620个,计划总投资2400亿元左右。